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青树下的法庭人
时间:2016-12-02单位/部门:大理市法院作者/编辑:蒋理智点击:

 

提起诉讼服务,我脑海中第一出现且印象深刻的就是喜洲法庭的金花调解。
喜洲法庭是个白族小院落,正门前方有一个用石头堆砌的法庭标识,标识周边种植着灌木,如果一段时间不清理,灌木丛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密密麻麻的,将标识都遮挡了。进门是一块很大的空地,是给法庭及外来办事的车辆停车用的,真正进到法庭却是从安检门进去之后了。进去的第一眼,就会被正中的照壁所吸引,照壁上写着六个大字——公正廉洁为民,照壁对应的其他三方是法庭的基本建筑,小院里养了一圈的花花草草,红红绿绿的,显得可爱极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来到了哪个白族人家的院子里呢。
一楼右手边的第一间是法庭的立案室,再旁边就是专门的金花调解室。调解室空间不大,两套办公桌椅加上一条长凳就已经塞得满满当当的,办公桌上堆砌着的卷宗、笔记更显得房间窄小有限。两位金花在办公桌后相对而坐,旁边长凳上坐着案件的当事人,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稳定的 “调解三角”。金花调节员总是穿着白族服饰,那套红白相间的服装似乎总能挨近群众的内心,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苦恼,也接受调解员的劝说。
我刚来法院的时候,是金花调解工作室成立两年之后。没有赶上工作室刚刚成立时的集中宣传,但也一直知道“金花调解”是全国都有名的创新型调解机制。喜洲法庭人不多,很多时候金花调解员都会参与立案,提前了解诉讼起因及当事人想法。等到进入诉讼环节后,这样的画面就成了常态:一个身穿制服的法官带着两名身着白族服饰的金花爬山进村或是到田间地头与当事人对话。那身红白的服饰总是与绿树、麦田相呼应,成了大理这片天地间最和谐、美好的温暖。
到法院之前,我一直以为法院的工作是被动的,当事人有诉讼需求,到法院立案后,就只能等着法院通知诉讼时间,跟着诉讼程序走。真正来到法院工作,却发现不是这样,法院一直在创新思维,寻找有效措施为诉讼当事人服务。为减少当事人的诉累,会想方设法抽出时间来到当事人家中或田地里进行调解;或是避开农忙时节、舍弃休息时间,利用午间或者假日这些当事人有空的时候开庭;包括喜洲的金花调解,每一样都在述说着这片风花雪月的热土上法官们的热情与信仰。
“宁可自己苦一些累一些,也要把当事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这是喜洲法庭年纪最大的赵国材法官经常挂在口头的话。赵法官五十多了,皮肤有些黑,眼睛小小的,一看就是当地人的样子,说话也有一股浓重的白族腔。一直以为他是白族人,有一次听人说起才知道他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那口纯正的白族话竟然是“半路出家”学会的,只为了更好的在这片90%都是白族群众的土地上开展好诉讼工作。
喜洲法庭旁边有两颗大青树,粗壮的树干高高耸立,浓密的枝叶向着蓝天伸展,绿意盎然。时不时的,还有枝叶像调皮的孩子一样,将手伸到了法庭的围墙里面,一阵风吹来,沙沙沙的,好像在墙上作画似的。法庭的人常常到墙根下仰头望着大青树,似思考、更似对话……
(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市人民法院)